蛋蛋彩票官网_天天盈彩票¥app下载平台

图片
投稿邮箱:qizhixmt@126.com
站内搜索:
旗帜网 >> 期刊 >> 《旗帜》杂志 >> 2025年第8期

廉为政本 持廉守正

——“清风万里——中国古代廉洁文化”展览中的文物故事

王溪
来源:旗帜网2025年09月29日10:47
文字缩放:

2025年4月29日至7月27日,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文化和旅游部纪检监察组指导,文化和旅游部机关党委、中国国家博物馆(以下简称国博)共同主办的“清风万里——中国古代廉洁文化”(以下简称“清风万里”)展览在国博举行。这次展览精选国博300余件珍贵文物,同时特别呈现故宫博物院等五家博物馆十余件代表性文物,分为“历史镜鉴”“廉洁风范”“崇廉风尚”三个单元,从思想溯源、典范传扬、文化浸润三个维度,呈现中华民族“廉为政本,持廉守正”的价值理念。

“清风万里”展览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时代价值,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,不仅成为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开展廉政教育的重要场所,更成为广大观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涵养清风正气的热门打卡地。在80天的展期内,展览共接待观众41.8万人次,日均5000余人次。除镜鉴、嘉量、铜权、规矩以及与“廉”谐音的莲花等典型象征物之外,展览中众多历史人物的廉洁故事,更是令人回味、发人深思。

“清风万里——中国古代廉洁文化”展览序厅。

“廉者,政之本也”:源远流长的制度安排

“廉”原本并不是形容词,而是指“侧边”“堂之边”。由于厅堂的侧边棱角分明,“廉”就引申出锋利的意思,进而用来形容清白、高洁、不贪等品格。自先秦时期起,“廉”就被赋予伦理道德、政治美德两个层面的内涵,其中又以后者更为凸显——“廉”是评价官吏品行的重要标尺,也是政权得以稳固持久的基石。

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典籍《晏子春秋》提出,“廉者,政之本也”,强调了“廉”在统治中的基础地位。廉为政本的观念在先秦制度中有充分体现。《周礼》记载,考察官吏要看“六廉”,分别是廉善(能把事情做好)、廉能(能行政令)、廉敬(敬业勤勉)、廉正(品行方正)、廉法(守法执法)、廉辨(明辨是非)。六种能力各不相同,却都冠以“廉”字,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,为官者固然应该具备多种能力,但首要的是廉洁。

西周初期,武王去世后,成王年幼,由周公旦和召公奭辅政。周公制礼作乐,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基石。“清风万里”展览中的正始石经《尚书·无逸》篇、《尚书·君奭》篇残石拓片,反映出廉为政本的思想在周公摄政时已经萌芽。《无逸》和《君奭》两篇历史文献分别是周公对成王和召公的劝诫,其中体现着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、体恤民情、勤俭从政、齐心协力治理国家的思想。《无逸》篇名本身就是不贪图安乐的意思。

从西周早期的大盂鼎,到西周晚期的毛公鼎,一些青铜重器上的长篇记事铭文涉及统治者与新任命官员的谈话,从中可见廉为政本的思想进一步深入到制度安排之中。“清风万里”展览中的一件重点展品——四十三年逨(lái)鼎,则更为典型。这件青铜鼎铸造于西周晚期,距今约2800年,2003年出土于陕西眉县杨家村窖藏,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。出土的四十三年逨鼎共有十件,大小依次排列,其中较大的八件均铸有同一篇310余字铭文,较小的两件分别铸有这篇铭文的前后两部分。

作器者“逨”是西周贵族单氏家族的一员。周宣王四十三年(公元前785年),逨由于治理山林川泽有功,被提拔为“官司历人”,相当于现在的监察官。任命之际,周宣王回顾了逨的先人辅佐周王室的功绩,并叮嘱逨:“你要谨慎办事、依法施政、明辨是非,不要贪图安逸、中饱私囊,否则就是放纵目无法纪的行为、欺侮无依无靠的人。如果你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去做,那就是我一人的过错,说明我没有尽到职守。”这篇铭文是目前已发现最早的监察官“任前谈话”,周王的训诫与《周礼》中“六廉”的要求高度吻合,既具有鲜明的针对性,又展现出类似“履行主体责任”的强烈意识。

西周时期的四十三年逨鼎(内壁铭文),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。

“见理明而不妄取”:自觉自律的廉洁风范

明代薛瑄在《从政录》中提出,为官者的廉洁分为三种境界:最上等是“见理明而不妄取”,这是因为深明事理而自觉自律;次一等是“尚名节而不苟取”,这是因为洁身自好而自我约束;再次一等是“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”,这是因为怕受制裁而被迫廉洁。要想达到“不妄取”的境界,必须慎独、慎初、慎微、慎欲,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。

“清风万里”展览中的一件元代磁州窑瓷枕,收藏于邯郸市博物馆,枕面上画有“时苗留犊”的故事场景。时苗生活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曹魏时期,曾任寿春(今安徽寿县)县令。他是坐着一辆牛车前往寿春赴任的,到任一年多,拉车的母牛生下了一头牛犊。时苗离任的时候说:“我来的时候并没有这头牛犊,它在这里生长,就应该留在这里,归乡亲们所有。”官吏们劝他:“牲畜是不认识父亲的,应当跟随母亲。”时苗虽也于心不忍,仍然执意留下了牛犊。后人鱼豢将时苗留犊的事迹写进了《魏略·清介传》,“清介”即清白、耿直。从此,时苗逐渐名闻天下。《蒙求》《龙文鞭影》《幼学琼林》等童蒙读物都将“时苗留犊”纳入其中,使很多读书人从小就知道了象征为官清廉、高风亮节的“留犊”典故。在故事的发生地寿春,人们世代以“留犊池”“时公祠”纪念时苗,到过此地的士人留下了“清白居官志不贪,故教留犊在淮南”“廉名不持当时重,遗爱能令去后思”等赞颂之语。

小事小节是恪守廉洁的第一道防线,展览中以邮票和文摘展示的清代官员张伯行的事迹,同样令人深有感触。康熙四十五年(1706年),张伯行出任江苏按察使。根据当时的惯例,到任后拜见总督、巡抚,必须送上“约四千金”的贵重礼物。张伯行说:“我为官,誓不取民一钱,安能办此?”他不怕得罪上级,仅以随身携带的家乡土产相赠。后来,张伯行历任福建巡抚、江苏巡抚、礼部尚书。刚到福建巡抚任上时,他见衙署中随处可见锦绣帷幔、金银器皿,布置得十分豪华,便询问缘由,下属回答是按惯例由商户们置办的。张伯行严肃地说:“商户也是老百姓,不能给他们增加负担,况且我平生俭朴,用不着这些,快把这些东西退还给他们吧。”

担任江苏巡抚期间,张伯行为谢绝各方馈赠,特地写了一篇檄文,其中这段话一直被后人传颂:“一丝一粒,我之名节;一厘一毫,民之脂膏。宽一分,民受赐不止一分;取一文,我为人不值一文。谁云交际之常,廉耻实伤;倘非不义之财,此物何来?”张伯行既严于律己,又将廉洁要求贯穿于从政实践,在风清气正的道德底色上,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政绩篇章。

清代画家禹之鼎所绘《西陂授砚图》(局部),中国国家博物馆藏。

“一枝一叶总关情”:勤政爱民的公廉情怀

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廉洁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。《尚书》中的“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”,《管子》中的“政之所兴在顺民心,政之所废在逆民心”,《孟子》中的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,《荀子》中的“君者舟也,庶人者水也,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”,都是古代中国民本思想的经典表达,启示为政者若想让国家长治久安,就必须重视人民的作用。

《曹全碑》是东汉王敞等人为纪念官员曹全而刻立的,碑文记述了曹全的家世和事迹,书风秀逸,被公认为汉隶的典范之作。此碑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,“清风万里”展览中展示了国博收藏的拓片,作为汉代察举制“举孝廉”的代表性物证。孝廉是察举制的重要科目,通过举荐孝悌、清廉的人才做官,发挥“广教化,美风俗”的作用。曹全的高祖父、曾祖父、祖父都是举孝廉出身的官员,他本人也先后两次被举孝廉。黄巾起义爆发后,战乱频繁,民不聊生,曹全在此时临危受命,出任郃阳(今陕西合阳)县令。碑文记载,他体恤百姓疾苦,对老年人、鳏寡孤独者都格外照顾,还自己出钱买粮食来赈济体弱多病和有残疾的人。在他的治理下,即使时局动荡,百姓仍然过着安定的生活,“风雨时节,岁获丰年,农夫织妇,百工戴恩”,甚至很多背井离乡的人都回来了。曹全理政做到了“费不出民,役不干时”,即所有费用都来自官方,不向百姓索取,安排劳役也避开农忙时节,以免影响百姓的生产生活。

展览中还展出了清代郑燮的画作《竹石》。郑燮就是人们熟知的“扬州八怪”之一——郑板桥,他以画竹而著称,还提出了“胸中之竹”并不是“眼中之竹”,“手中之竹”又不是“胸中之竹”的艺术哲理。相比他的画家盛名,可能不甚为人所知的是,他也曾是一名兢兢业业的县官,先后在河南范县、山东潍县担任知县。郑板桥有两次画竹经历与为官生涯密切相关,并留下了众口传诵的诗篇。一次是在潍县官署为山东巡抚画竹,他在画上题写道: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引用过这首诗,称之为“千古流传的爱民心声”。郑板桥在潍县任官期间,当地数次遭遇天灾,他千方百计赈济灾民,却得罪了上级官员和富商大贾,被迫离职还乡。面对依依不舍的百姓,他再次画竹以表离别之情,并题诗云:“乌纱掷去不为官,囊橐(tuó)萧萧两袖寒。写取一枝清瘦竹,秋风江上作渔竿。”为官十余载,郑板桥仅携萧萧囊橐、两袖清风而去,留给百姓的背影正如他爱画、擅画的竹子那样挺拔、高洁。

“述遵前人,不敢失坠其志”:世代相传的清廉家风

注重家庭、家教、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历史上,很多清官廉吏的高尚品行,都离不开良好家教家风的培育。

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,随着家族意识的增强,以《颜氏家训》为代表的系统完整的家训产生,从此家训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。《颜氏家训》的作者颜之推,是唐代学者、书法家颜真卿的祖先。“清风万里”展览中以《颜氏家庙碑》拓片展现了颜氏家族的优良家风。《颜氏家庙碑》诞生于唐建中元年(780年),是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树立的,时年72岁的颜真卿亲自撰写并书写碑文。书法雄浑壮美,具有庙堂气象;内容远溯孔门贤哲颜回,近追饱学之士颜之推、颜师古,记述了颜氏家族的历史以及世代的学问、仕途经历。评价自己的父亲时,颜真卿写道:“君能述遵前人,不敢失坠其志……真卿幸承遗训,叨受国恩,既荷无疆之休,敢扬不朽之烈。”表达了继承、弘扬前人遗志与功业的决心。

颜真卿确实做到了不坠家声。他得中进士,且为官清正,敢于弹劾,很多人都对他的刚直感到敬畏。兴元元年(784年),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发动叛乱,颜真卿奉朝廷之命去劝降。面对李希烈软硬兼施的诱导,他大义凛然地说:“安禄山造反的时候,我的堂兄颜杲卿率先起兵抵抗,后来虽然被捕,仍然痛骂安禄山。我已经年近八十,官居太师之位,我也会坚守气节,怎么能屈服于你们的胁迫呢!”在李希烈的百般折磨下,颜真卿宁死不屈,最终惨遭杀害。他的品行正像他的书法那样庄严正派,也展现出颜氏家族优良家风的传承。

展览中与清代学者、官员宋荦有关的两卷画作,同样是清廉家风的写照。《国门送别图》表现了身为吏部尚书的宋荦致仕还乡时,与同僚拱手作别的情景。宋荦祖上几代为官均以清廉而闻名,比如其父宋权,虽官至翰林国史院大学士,却家无余财,去世后宋荦不得不变卖田产安葬父亲。祖母和母亲常常叮嘱宋荦珍惜家族的荣耀,以祖父与父亲的德行自勉。宋荦曾说:“臣祖霑为山东福山令,颇有遗爱。至臣父权,官愈大心愈小,家训最严。臣每荷皇上一番宠眷即加一番凛惕,不但以负朝廷为惧,兼以负祖、父为惧也。”宋荦非但不以皇帝器重为傲,反而更加谨慎,因为他深知不能辜负“国”与“家”的双重期望。

清初,江南繁华富庶却反清思想炽盛,是朝廷极为关注的地区。宋荦受康熙皇帝重托,出任江苏巡抚长达13年。他以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廉而不刿的怀柔政策,对引导江南士人思想和社会风气、加强朝廷对江南的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康熙皇帝曾问满汉大学士:“各省巡抚贤否?”大学士伊桑阿启奏:“江宁巡抚宋荦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。”康熙皇帝说:“宋荦清廉,朕久已知道。”后人在苏州沧浪亭刻石颂扬宋荦事迹的时候,称之“惠爱黎元,宏奖髦士。心迹双清,沧浪之水”。

宋荦晚年号西陂老人。在清代禹之鼎所绘《西陂授砚图》上,他手持一方砚,授予孙儿宋韦金。当初,宋韦金即将出生时,他的父亲(宋荦四子宋著)去世了,12岁时,母亲也离开了人世。宋荦将这个失去双亲的孙儿带在身边悉心抚养,韦金不负祖望,成长为一名性格沉稳、勤奋好学的青年。一天,宋荦郑重地将儿子遗留的砚台授予已成年的韦金,韦金激动不已,专门请祖父的好友禹之鼎画了《西陂授砚图》,邀众多名士题咏,自己也写下长诗《自题授研(砚)图》,并将书斋命名为“授研斋”。这方家传的砚台,饱含着砥砺学问、赓续家风的殷殷期许。

文物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,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。在“清风万里”展览中,众多富有永恒魅力、具有当代价值的文物告诉我们,中国古代士人将廉洁作为立身之基、为政之本。了解中国古代廉洁文化,可以给我们以深刻启迪,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、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,将为实现弊绝风清、海晏河清奠定思想基础,积蓄磅礴力量。

(来源:《旗帜》2025年第8期;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、副研究馆员)

( 编辑:刘琼   送签:钟鸣   签发:林燕 )